小米啟動「Xring」自研晶片計畫:中國科技業的「去美化」戰略新篇章
在中美科技角力持續升溫的背景下,小米集團正秘密推進代號「Xring」的自研晶片計畫。根據科技爆料客Jukanlosreve披露,這項計畫仿效華為的「備胎策略」,透過成立獨立實體低調研發自主系統單晶片(SoC),以規避潛在的美國技術禁令風險。此舉反映中國科技業正從個別企業的單打獨鬥,轉向全產業鏈的「自主可控」協同作戰,將對全球半導體格局產生深遠影響。
隱蔽研發的「雙軌戰略」
小米採取的「實體隔離」策略極具針對性。Xring作為獨立法律實體運作,與小米主體保持技術與資本的防火牆,這種設計能有效降低被美國商務部「實體清單」連坐制裁的風險。目前該團隊已招募約1,000名工程師,主要來自聯發科、高通等國際大廠的中國分支機構,以及華為海思的離職員工。值得關注的是,研發基地選址上海臨港新片區,此處不僅享有稅收優惠,更是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重要試驗場,中芯國際、華虹半導體等企業均在此設有先進產線。
技術路線的「後發優勢」
不同於華為麒麟晶片從零開始的艱難歷程,Xring計畫可借鏡中國半導體產業近年的突破成果。業內人士透露,首款測試晶片將採用中芯國際N+1製程(等效台積電7nm),整合小米在影像處理、AI加速器的專利技術。特別是在AI運算單元設計上,小米2023年收購的深鑑科技團隊帶來神經網絡處理器(NPU)關鍵技術,使其在設備端AI效能可能超越高通Snapdragon 8系列。這種「成熟製程+專用加速」的技術路線,正是當前中國突破EUV光刻機限制的務實選擇。
供應鏈的「去美化」佈局
Xring計畫的供應鏈策略展現高度風險意識。據供應鏈消息,小米已與上海微電子簽訂28nm光刻機採購協議,雖然目前僅用於測試晶片驗證,但為未來產能自主化埋下伏筆。在EDA工具方面,則同步採用華大九天與西門子的雙系統,確保極端情況下仍具備晶片迭代能力。這種「非美替代」佈局已延伸至材料端,天岳先進的碳化矽基板、江豐電子的靶材都被納入認證清單。
市場影響的多米諾效應
若Xring計畫成功,將重塑全球行動晶片市場格局。短期來看,小米手機處理器的採購已出現「高通為主、聯發科為輔、Xring試水」的三元策略,2024年高通在小米供應鏈的占比可能從75%降至60%。長期而言,這種模式若被OPPO、vivo等廠商仿效,美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將逐步削弱。Counterpoint Research預估,到2026年中國手機品牌的自研晶片滲透率可能從目前的15%攀升至35%,形成獨立的技術生態系。
地緣科技的平衡藝術
小米的「隱形自主化」策略展現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化與國家安全間的微妙平衡。一方面維持與高通、谷歌的商業合作,另一方面秘密構建備援體系。這種「雙軌並行」的模式,比華為的完全自主路線更易維持國際市場運作,卻也面臨技術整合度不足的挑戰。值得玩味的是,Xring晶片初期可能以「電源管理協處理器」等次要身份亮相,逐步過渡到主晶片角色,這種「溫水煮青蛙」的商業智慧,正是中國科技企業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之道。
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管制從「精準打擊」轉向「全面圍堵」,小米Xring計畫的戰略價值將日益凸顯。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技術備胎,更是觀察中國科技產業如何構建「去美化」韌性體系的關鍵案例。未來發展取決於兩個變量:中芯國際在先進封裝技術的突破速度,以及小米能否在AIoT生態系中為自研晶片創造差異化應用場景。無論結果如何,全球科技產業的「碎片化」趨勢已不可逆轉。